重要公告

◆《和平宣言》自許以身處台灣的華人的角度來看世界,以此出發,直到世界沒有戰爭、紛爭,乃至和平的境界。
◆ 格主慕亞(Moya)自稱老莫,秉持著生為天主教徒的責任,追隨所有教導過的靈性導師的和平腳步,夢想中國是有愛心的、平靜的、快樂的、寬容的、自由的、民主的、和平的、文明的,這樣才能成為真正偉大的民族。
◆ 慕亞翻譯與靈性訊息有關的文章均以蔚爾莎為名。
◆《和平宣言》自2012年11月起改為每週末出刊。

2012年11月28日 星期三

閱讀後山--美麗的東海岸風景(五):東海岸的原民節慶


阿美族飛魚祭


每年4至6月,沿著黑潮北上的飛魚群聚加走灣,是阿美族人捕魚的季節,長濱鄉公所特別結合每年的飛魚魚汛,及阿美族的海祭儀式,舉辦加走灣飛魚季。飛魚祭系列活動首先由阿美族頭目及各部落長老進行SACEPO(沙仔埔)海祭祈福儀式,祈求今年漁民出海平安、順利,魚獲大豐收。除了傳統的海祭外,飛魚祭精彩的系列活動還包括搭賞鯨船出海看「飛魚」。

南島文化節


一月,台東縣內匯聚眾多的原住民族群,是全台原住民人口比例最密集的區域,身為原住民文化重鎮,體認保存南島文化的重要性。台東縣政府自1999年起,每年都廣邀關島、夏威夷、帛琉等同屬南島民族的表演團隊來台,共同參與「南島文化節」這個屬於南島民族的盛會。

布農族打耳祭 


布農族人以擅長打獵著稱,被稱為「天生的獵人」。打耳祭通常在小米收成後的農暇時間舉行,是布農族最盛大的歲時祭典。根據布農族的傳統,舉行打耳祭前,部落裡所有的成年男子都必須上山打獵,並把戰利品的耳朵割下來,掛在祭祀場上,以炫耀自己的戰功。因此,打耳祭有藉由傳統儀式,訓練勇士的目的。

射耳朵是打耳祭裡極為重要的活動,族人將鹿耳掛在祭場的樹枝上,全族男子都必需參加射擊,並藉此教導年幼男孩射擊技能。此外,布農族人並藉由莊嚴隆重的儀式,祈求天神賜予部落男子狩獵能力,保佑一年的豐收。

海祭


海祭又稱捕魚祭,阿美族語為Milatis(米拉帝斯),為東海岸特有的傳統祭儀,一般而言,凡依海而生的族群,都會有海祭的儀式。每年三月和四月,阿美族、噶瑪蘭族和撒奇萊雅族會舉辦海祭。主要在藉由祭典保佑族人海上捕撈飛魚平安。每年六月小米收成後,水璉村的阿美族亦會舉行「米拉帝斯」來祈求海神「kabi(卡比)」賜給他們一年豐沛的雨水、豐富的漁獲,並保佑村人免於疾病瘟疫之苦。

阿美族豐年祭


阿美族為東部海岸的主要族群,一年一度的阿美族豐年祭,是最大規模的原住民慶典,更是遊客體驗阿美族文化的最好時機。豐年祭系列活動均以男子擔任主要角色。

每年7、8月水稻收穫後,阿美族各部落,即會自行選定時間,舉行豐年祭,祭典持續約3至7天,儀式中充滿了祈福、感恩的意義,並強調慎終追遠、團結和諧的倫理觀念。

豐年祭系列活動均以男子擔任主要角色,歌舞是祭典活動的重心,在歌舞的儀式中,可看出男子年齡階級制度的嚴謹及倫理精神的深奧,部份活動也允許婦女、幼童加入歌舞行列,藉由歌舞同歡達到聯誼、訓練及薪火相傳的目的。

資料來源參考
1. 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網站:http://www.eastcoast-nsa.gov.tw/
2. 阿美族豐年祭,台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http://www.tipp.org.tw/calendar/2011/9/amis_1.html
3. 綠島海底景觀,綠島資訊服務網:http://green.taitung.gov.tw/travel/tr_page4.asp
4. 八仙洞,台灣民宿度假旅遊網:http://www.twhotel.com.tw/kk4-3-1.htm
5. 張葆蘿,海岸公路之旅──魅力台東 美麗都蘭,大紀元電子報,2012/07/01,http://www.epochtimes.com/b5/6/2/18/n1228602.htm
6. 台東三仙台,大台灣旅遊網,http://travel.tw.tranews.com/view/taitung/v630/
7. 三仙台,台東縣觀光旅遊網,http://tour.taitung.gov.tw/ch/AllInOne_Show.aspx?path=181&guid=0de947c5-9015-459b-9f16-590877ddab46&lang=zh-tw
8. 台灣神鬼傳奇/台東三仙台 三仙休憩處還是南神揮刀?2007/12/09,Nownews今日新聞網,http://www.nownews.com/2007/12/09/11440-2199297.htm

~完~

延伸閱讀<閱讀後山--美麗的東海岸風景>系列:
˙閱讀後山--美麗的東海岸風景(一)東部海岸風景區沿革歷史與地質地形
˙閱讀後山--美麗的東海岸風景(二)北回歸線與豐富的動植物生態
˙閱讀後山--美麗的東海岸風景(三)史前文化遺跡
˙閱讀後山--美麗的東海岸風景(四)東海岸必遊景點介紹
˙閱讀後山--美麗的東海岸風景(五)東海岸的原民節慶


2012年11月27日 星期二

閱讀後山--美麗的東海岸風景(四):東海岸必遊景點介紹

花蓮地區

石梯港

石梯港是台灣賞鯨的發源地,出海賞鯨的最佳所在,發現鯨豚的機率居全台之冠。尤其6至8月風浪平靜時,是最適合賞鯨的季節,賞鯨成功率可高達9成。外海有16種以上的鯨豚,最常見的有4種,包括尖嘴身上有白點的熱帶斑海豚、成群出沒的弗氏海豚、有海上芭蕾舞者之稱的飛旋海豚和花紋海豚,一趟出海,看見鯨豚的機率高達9.5成。

4月起也是花東海域飛魚活動的季節,這時出海賞鯨豚,另一大收穫就是觀賞飛魚,和欣賞海豚追逐、捕食飛魚的矯健身手。



世界級的戶外地質教室──石梯坪(Shitiping)

石梯坪位在花蓮縣豐濱鄉石梯灣的南側尾端,整個區域是一個面積極大的海岸階地,海蝕地形十分發達,海蝕平台、隆起珊瑚礁、海蝕溝、海蝕崖等觸目皆是,尤其是壺穴景觀更是堪稱台灣第一。

在石梯坪,可以看見許多狹窄的「溝」與海岸線垂直,這些凹入海岸的溝,是海水沖蝕形成的,所以稱為「海蝕溝」。在單面山北側,有一條東西向的海蝕溝,底下已被海浪沖蝕甚寬,但表面卻只有一條窄縫,每有大浪撞擊時,大量海水沖入,並由狹縫中噴出,空氣壓縮的爆鳴聲與海水噴泉相應,頗為壯觀。

單面山

進入石梯坪,在海岸的東南角落上,可以觀察到一個顏色呈現淡白色至白色的山坡。這個山坡在靠近陸地的一側緩緩的向內陸傾斜,然而靠海一側的坡度則是陡峭地插入海中,形成二側傾斜角度不同的山坡,這種地形稱為「單面山」,在石梯坪地區小單面山隨處可見。

壺穴

從天然拱橋再往東走,可以看到石梯坪最著名的壺穴群,有的壺穴遠離海邊,有的仍在海浪所及處繼續受著海浪的雕鑿。石梯坪的壺穴珍貴之處是它竟然長在蕈狀石的頭頂上!大退潮時,可以在東北角的波蝕棚上看到三個頗深的壺穴,壺穴中有十來種造礁珊瑚及各種藻類、魚類和無脊椎動物。壺穴是海蝕地形的珍貴歷程,隨時可能消失,而已形成的離濱壺穴亦可能隨風化而消失,故是來到石梯坪頗值得一看的自然景觀。

石梯坪海岸蘊藏著豐富的珊瑚礁群和熱帶魚群,潮間帶上與壺穴形成的潮池,生長著各式各樣的海藻、魚蝦、貝類等海洋生物,使石梯坪成為觀察潮間帶豐富生態和潛水的絕佳場所。

台東地區

八仙洞──台灣最早的史前文化遺址

兼具地質景觀與史前遺址的八仙洞,位在台東縣長濱鄉三間村一座面海的峭壁上,有自然形成的十數個海蝕洞穴。這些洞穴原在海面,現在卻散布於150公尺高的山壁上,這是因為在東海岸地殼陸升的過程中,海浪沖蝕岩壁較鬆軟的部份而成。


八仙洞的地形乃因地殼上升過程中受海水侵蝕,由上而下依序所形成的一群大小不一的洞穴,雖名為八仙洞,但大大小小的洞穴加起來卻有16個之多,因曾出土大量的史前遺物,被列為台灣的一級古跡。八仙洞最大的洞穴是靈岩洞(上圖右),離地面最高的是崑崙洞,高度有130公尺;其他還有乾元洞、朝宸洞、海雷洞、潮音洞、永安洞、水簾洞(上圖左)等。八仙洞的洞穴型態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橫向半圓的,另一種是垂直髮展的。前者如潮音洞、海雷洞,洞前多會突出一塊平臺;後者如靈岩洞,係潮水沿節理侵蝕的結果。

八仙洞也是考古學家最早發現舊石器時代史前文化──「長濱文化」遺址所在地,為台灣地區最古老的史前文化遺址,民國77年被內政部指定為國家一級古蹟。東管處在此設有「史前文化遺址」展示室,其內展示史前人類文物與解說,並且詳述洞穴之成因。

三仙台──東海岸最熱門的風景區

三仙台是阿美族放養羊群及從事採珊瑚礁岩區海藻、海菜、螺類及捕魚的場所。鄰近三仙台的「比西里岸部落」,是屬於「海岸阿美族」。三仙台原名PiSiLiAng,意思是養羊的地方,因為很久以前,部落居民常將羊群放養在島上,利用潮水起落的阻擋,讓羊群留在島上,不能亂跑。


三仙台島的地質屬於都巒山集塊岩,原來是一處岬角,因海水侵蝕逐漸斷了岬角頸部,而成了離岸島。三仙台由離岸小島和珊瑚礁海岸所構成,過去想參訪三仙台的遊客只能利用退潮時,涉水而過,1987年完成了波浪造型的320公尺跨海人行步道橋,橋分為八拱,伏臥海上的巨龍,已成為東海岸極為著名的地標。

 

三仙台島上奇石分布,其中三塊巨大的岩石,民間穿鑿附會,傳說八仙中的呂洞賓、李鐵拐、何仙姑曾登臨此島。島上共有李鐵拐山、呂洞賓岩和何仙姑岩三個高地,「三仙台」的地名既由此而生,其中以李鐵拐山為最高,海拔7.51公尺,離本島最近,何仙姑岩位於呂洞賓岩之後,從本島看不見,遠眺之只有兩個山頭浮在海中央而已,必須登陸三仙台,走到島嶼東端,看到好像被利斧劈開的仙劍峽,才知道以此峽為分界,原來有兩個小山。

三仙台的傳說眾說紛紜,蒐集到的傳說如下:


  1. 呂洞賓、何仙姑、李鐵拐曾到此一遊,而在仙山上留下三雙足印,至今依然清晰可見,三仙台依此得名。
  2. 八仙過海中的呂洞賓、何仙姑和李鐵拐就曾坐在島上這三座小山上休息,也因此這裡叫做三仙台。 
  3. 數千年前有兩位男女神下凡,看到了三仙台的美景,談起了戀愛,被鎮守南天門的的南神發現,揮刀一劈,留下刀口痕跡,就是現在的仙劍峽,男女兩神逃跑,男神跑到了石雨傘,成了一塊石柱,叫做男人石,女神則跑到長濱鄉的水母丁,成了八仙洞,逃跑時還留下了一隻荷包鞋,成了一塊大石頭。
  4. 相傳當年八仙中的何仙姑、呂洞賓於三仙台島的「合歡洞」中偷歡,讓也暗戀何仙姑的鐵拐李大為光火,盛怒之中一劍揮下,形成現在的「仙劍峽」。何仙姑幻化成八仙洞之一的「女陰洞」,呂洞賓則幻化成「石雨傘」避難,其中呂洞賓一急之下還掉了一隻鞋子,就是位於三仙台嶼上的「仙跡岩」。



三仙台全島面積約22公頃,最高點海拔約77公尺。地質屬於都巒山集塊岩,原來是一處岬角,因海水侵蝕逐漸蝕斷岬角頸部,而成了離岸島,島的四周珊瑚礁環繞。由於強烈的風化和海蝕作用,還且散布著海蝕溝、壺穴、海蝕柱、海蝕凹壁等海蝕景觀壯闊。 

生態景觀豐富的三仙台,因人為干擾少,島上處處可見林投、台灣海棗、白水木、濱刀豆等濱海植物,是研究海岸植物生態的重要據點,並被列為自然保護區。島的南端到基翬一帶海域,有美麗的珊瑚礁和熱帶魚群,是花東海岸線海底景觀最美的地方。

三仙台上不僅奇石分布,植物生態更是豐富,有水芫花、安旱草、毛苦參、濱龍吐珠、蘭嶼小鞘蕊花、蘭嶼木蘭、白水木、台灣海棗等稀有且珍貴的濱海植物。
此外,三仙台也是海洋性鳥類最佳的棲息場所,礫岩之間有岩鷺、東方環頸行鳥、黃足鷸出沒,夏天常見燕鷗類翔舞其間。


三仙台燈塔建造於日治時期,是東海岸的第一座燈塔,造訪此燈塔時,沿路可看見台灣最美的海蝕地形,石門、壺穴與海蝕平台。

都蘭(Doulan)


都蘭遺址
都蘭遺址年代距今約三千年前,為麒麟文化遺址,是著名的巨石文化遺址之一。1933年日治時期首次發現一個長方形岩棺,1953年又發現了兩列巨石群,分別為「石壁區」和「岩棺區」,主要文化特徵就是具有特殊異象的巨石構造物群,目前殘留有三塊豎立在地面上的石壁組成的石列。

著名孕婦石的傳說是這樣的,一名阿美族孕婦遭到布農族獵人殺害,婦人丈夫悲傷過度,故而雕了妻子遺像以資紀念。這座石雕有胸部和突起的腹部,很像懷孕中的婦女,只不過沒有頭部,據說,據說這是因為獵人將頭顱割下帶走。
 都蘭——阿美族語中為A'tolan,原名「都巒」,該地多石,族人闢地耕作時,將挖掘的石頭砌在旱地旁,A'tolan即為石塊堆積之處,爾後因發音緣故改為「都蘭」。在地的阿美族人稱都蘭山為「dugus a du lan」,強調是「都蘭的山」,它不僅是阿美族人心中的聖山,也是寶石的原鄉。


都蘭山被奉為台東縣「縣山」,面俯廣闊無際的太平洋,背倚海岸山脈,由板塊運動擠壓而成,屬年輕的脈層,地質活動頻繁,海拔1190公尺。若從台東市北望,則有如美人醉臥,當地居民暱稱「美人山」;若由花東縱谷向西望,彷彿見到睡佛躺臥,自古阿美族、卑南族視之為聖山,二千餘具墓葬方向全朝向此山。

都蘭是東部海岸南段最大的部落,是阿美族的發源地,知名環保音樂家馬修連恩曾入駐阿美族都蘭部落半個月。


都蘭地區不只擁有三級古蹟遺址、海岸潮間帶及深具阿美族部落特色的生態,更有「水往上流奇觀」以及電影「月光下 我記得」的拍攝地「月光小棧」(上圖)等景點。


月光小棧位於都蘭山麓,座山面海,擁絕佳眺望視野,原本是都蘭林場的行政中心,也曾是土地銀行的招待所,後轉給交通部觀光局由東管處代管,並提供電影拍攝。月光小棧因電影「月光下我記得」而得名,該電影於第四十一屆金馬獎中獲得六項提名,並奪得「最佳女主角(楊貴媚)」和「最佳改編劇本(林正盛)」兩大獎項。目前由女藝術家組成的「女妖藝廊」認養,固定推出藝術品展覽。
水往上流

水往上流位於台東縣東河鄉都蘭村,在11 號省道往台東152K處,右轉約50公尺處路旁,有一條農業灌溉溝渠,順著水溝,蜿蜒向上流去,這就是「水往上流」奇觀。「水往上流」是因為路旁的景物傾斜度大於路面,而造成彷彿流水由低處往高處流的視覺上錯覺。東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管理設有休憩中心、停車場,並立有「奇觀」兩字石碑,是東海岸一處著名的旅遊景點。




小野柳──天然的石雕公園



小野柳位於東海岸風景區景點的最南端,富岡漁港北方,距離台東市區約6公里,以單斜脊、蜂窩岩、龜陣岩、豆腐岩、蕈狀岩等各種景象綺麗奇岩怪石著稱,宛如天然雕刻公園,令人目不暇給,造型多變的海蝕景觀酷似北海岸的野柳,因而得名小野柳。此地巨大的珊瑚礁群曲折迷離,岩上並有海榕生長,景觀十分特殊。天氣晴朗時,從小野柳向東望去,可以清楚地看見32公里外的綠島,以及由富岡漁港出航前往綠島、蘭嶼的交通船!

綠島

綠島燈塔

塔高33.3m的白色燈塔,夜晚發出的燈光,台東市、成功一帶皆清晰可見。塔上有150級階梯,由塔頂可俯望全島,是綠島最美麗的建築。

哈巴狗與睡美人岩

睡美人岩與哈巴狗岩位於綠島的東方,是綠島最著名的景點,從海參坪遠眺,可以見到睡美人靜靜地躺臥在海面上,白色的沙灘是她秀麗的長髮,而垂著長耳朵的哈巴狗靜臥在不遠處。

朝日溫泉區──世界三大海底溫泉之一

朝日溫泉位於綠島東南海岸礁岩潮間帶,屬於依山面海的地形,日據時代稱為「旭溫泉」。泉質澄澈透明,溫度約在攝氏60-70度,屬略呈酸性的硫酸鹽氯化物泉,但無濃烈硫磺味,帶有海水的鹹味,對人類皮膚無刺激性洗後並不黏澀,為罕見的鹹水溫泉,全世界僅日本九州、義大利西西里島和綠島,擁有難得的海底溫泉。

~待續~

延伸閱讀<閱讀後山--美麗的東海岸風景>系列:
˙閱讀後山--美麗的東海岸風景(一)東部海岸風景區沿革歷史與地質地形
˙閱讀後山--美麗的東海岸風景(二)北回歸線與豐富的動植物生態
˙閱讀後山--美麗的東海岸風景(三)史前文化遺跡
˙閱讀後山--美麗的東海岸風景(四)東海岸必遊景點介紹
˙閱讀後山--美麗的東海岸風景(五)東海岸的原民節慶







2012年11月26日 星期一

閱讀後山--美麗的東海岸風景(三):史前文化遺跡


史前文化遺跡
在台灣東部海岸東側,濱臨太平洋的狹長海岸地帶,分佈著許多史前遺址,目前已發現40~50處,他們大都分布在濱海的階地上。經過考古學家長期的調查研究,發現東部海岸的史前文化,大約開始於50000年前,並持續到距今200~300年前,文化發展涵蓋了舊石器時代晚期、新石器時代,以及鐵器時代等幾個階段,每個發展階段都留下大量而且型態不同的遺址,為台灣史前文化提供了豐富的研究資料。若以時代或文化性質劃分,可分為長濱文化、繩紋陶文化、麒麟文化、卑南文化及阿美文化等不同時代及內容的文化。


長濱文化的年代據推測約為10000年前,有兩個具有代表性的遺址,一是長濱鄉的八仙洞;另一是成功鎮的小馬。八仙洞位於長濱鄉樟原村南方約2公里,這一帶有數十個高度不等的海蝕洞穴,史前時代人們便利用洞穴作為他們的居所。民國57至59年,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師生在此作過多次發掘,發現大量文化遺留。
 小馬洞穴位於東河北岸約400公尺,洞穴是在一座石灰岩小山的山腳下。民國77年台灣大學考古隊在地下1米深處,發現了長濱文化的石器及一座墓葬,是台灣目前所發現最早的一座墓葬。

長濱文化承繼了舊石器文化傳統,人們以漁獵採集為生,沒有農業,也不知製作陶器;石器則皆為打製,沒有磨製石器。





繩紋陶文化為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估計年代可早到4000年前或更早。此文化不僅發現於東海岸,在西海岸亦普遍存在;花東地區發現的遺址有卑南、老番社、志航、富山、漁橋、豐濱、鹽寮、大坑等。

這一文化是以帶繩紋的紅褐色陶為其特徵,繩紋是拍印或滾印上去的,有粗有細;陶器器型主要有罐、缽、瓶、豆等,還有紡輪和陶環;食器類型有打製石斧、磨製石斧、錛、鑿、矛、杵、鏃、錐等。且從現有資料推測,當時已有了農業發展。


大約3000~4000年前,東部海岸地區出現了帶有巨石群的麒麟文化,或稱巨石文化,這一文化主要特徵為成群的經人工雕琢的巨石。麒麟文化的遺址很多,除少數發現於花東縱谷外,大都分佈於面臨太平洋的海岸階地上。主要遺址有芳寮、新社、豐濱、忠勇、麒麟、東河、泰源、都蘭等。其中麒麟遺址位於成功鎮的南麒麟聚落西北小山上,民國57年在該遺址作過有系統的發掘,文化層中出現不少巨石及陶、石器。


卑南文化的年代,大約在2000至4000年前,為東部地區另一個新石器時代文化,在海岸地區分佈較麒麟文化為南,但亦有重疊之處。重要遺址有卑南、老番社、鯉魚山、漁場南、東河、泰源等。

卑南文化最重要的遺址為卑南遺址,該遺址位於卑南大溪南岸、台東三角洲平原上。卑南文化主要特徵之一為石板棺,在卑南遺址已發現了上千具之多,棺內亦有大量的隨葬品。除種類眾多的陶器與石器外,在石棺中還發現很多玉、石製裝飾品,有環、玦、墜、佩、管,以及玉雕品等,它們大都作為陪葬品。


阿美文化為東海岸地區最後一層史前文化,代表性的遺址有靜浦及水璉等,這一文化的陶器以紅色砂陶為主,器型有罐、盆、缽等,在陶器上有的有裝把手,有的則裝有寬厚的鈕。

~待續~

延伸閱讀<閱讀後山--美麗的東海岸風景>系列:
˙閱讀後山--美麗的東海岸風景(一)東部海岸風景區沿革歷史與地質地形
˙閱讀後山--美麗的東海岸風景(二)北回歸線與豐富的動植物生態
˙閱讀後山--美麗的東海岸風景(三)史前文化遺跡
˙閱讀後山--美麗的東海岸風景(四)東海岸必遊景點介紹
˙閱讀後山--美麗的東海岸風景(五)東海岸的原民節慶



2012年11月25日 星期日

閱讀後山--美麗的東海岸風景(二):北回歸線與豐富的動植物生態




北回歸線經過

北回歸線(Tropic of Cancer)是太陽在北半球能夠直射到的離赤道最遠的位置,其緯度值為黃赤交角,是一條緯線,大約在北緯23.5度。每年夏至日,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的緯度達到最大,此時正是北半球的盛夏,此後太陽直射點逐漸南移,並始終在北緯23.5度附近和南緯23.5度附近的兩個緯度圈之間周而復始地循環移動。北迴歸線是太陽直射地球的北界,也是亞熱帶與熱帶的分界。

北回歸線的位置並非固定不變,只是在北緯23.5度正負一度的範圍內變化。在1976年第十六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上,決定將2000年的回歸線位置定為23度26分21.448秒。把太陽光直射在最北面的點連成一條假想線,就叫北回歸線。一年之中太陽光的垂直照射點就在北回歸線到南回歸線之間移動。只有每年6月22日夏至日正午12點左右,有一瞬的時間直射北回歸線,從這一瞬開始,北半球進入夏季。因此我們每年只有一次能看到「立竿不見影」的天文現象。


台灣東部南北長約250公里,分隔熱帶及亞熱帶兩區域的北回歸線,恰巧橫跨於花、東兩縣交界附近,這座靜浦的北迴歸線標座建於台11線公路69公里處。東部海岸由於有北回歸線經過,形成雨量豐沛且陽光普照的氣候,複雜多樣的地理環境,更孕育了極為可觀的動植物生態。



植物
在植物方面,東部的植群涵蓋從海拔3000餘公尺的高山亞寒帶,到熱帶海岸之間各種植物相,如針葉林、針葉闊葉混合林、闊葉林、熱帶雨林、海岸林、濱海植物群等均有分佈,幾乎包括台灣各種植物群落之類型。秀姑巒溪兩岸的熱帶雨林、奚卜蘭島的荊棘林,以及石梯坪、三仙台和小野柳的珊瑚礁植群,皆是台灣珍貴的生態景觀。其中秀姑巒溪兩岸的熱帶雨林因保存相當完整,因此格外珍貴,是台灣目前除烏來、恆春及蘭嶼外,所僅存的熱帶雨林區。


動物──哺乳類以台灣獼猴最具代表性
東部地區因開發較少,野生動物的棲息地頗為完整,因而成為台灣野生動物的大本營。根據調查,東海岸曾發現的哺乳類動物有20餘種,並有6種為台灣所特有,包括台灣獼猴、小黃腹鼠及日鍵鼠等,其中尤以台灣獼猴最具代表性,亦最易觀察。位於台東東河的泰源幽谷是台灣獼猴嬉戲的天堂,尤其是晨昏覓食的時段,成群的台灣獼猴經常在樹林中出沒,形成本區極為獨特的景觀。



魚類
魚類方面,高身鏟頷魚、何氏棘魞、菊池氏細鯽皆為台灣特有種。另秀姑巒溪每年3月至8月的洄游性生態,可說是全世界第一的亞熱帶河川洄游生態奇觀。


鳥類
東海岸的鳥類將近有150種之多,是賞鳥的天堂,豐富的鳥類資源與自然景觀,經中華民國野鳥協會精心調查規劃出13條賞鳥路線。本區的代表性鳥類是僅在東部及恆春存在的台灣特有種鳥類──烏頭翁。

綠島珊瑚林

海邊生物──生態觀光的樂園
東海岸擁有河口、沙灘、礫灘、礁岩等各種海岸地形和生態環境,其間棲息種種類繁多且數量豐富的海邊生物。根據調查,目前已知有50種以上的大型藻類、140種以上的貝類、60種以上的珊瑚、130種以上的潮間帶魚類,及其他數以百
計的甲殼類、多毛類、棘皮類動物。

其中綠島、石梯坪、三仙台、小野柳四處海域擁有成林的各式珊瑚,其間聚集的熱帶魚類及各種無脊椎動物極多,為潛水觀光的好地方。尤其綠島的珊瑚種類更多達220餘種之多,尤其是南寮港外之近岸海域,是綠島珊瑚景觀最豐富的地區(尤以軟珊瑚林和高達16公尺大堡礁珊瑚最為獨特),不僅被國內外海洋生物學家評為世界級海底景觀,而且與港口近在咫尺,堪稱是世界上各地海底觀光地區中最為優越的地點。

~待續~

延伸閱讀<閱讀後山--美麗的東海岸風景>系列:
˙閱讀後山--美麗的東海岸風景(一)東部海岸風景區沿革歷史與地質地形
˙閱讀後山--美麗的東海岸風景(二)北回歸線與豐富的動植物生態
˙閱讀後山--美麗的東海岸風景(三)史前文化遺跡
˙閱讀後山--美麗的東海岸風景(四)東海岸必遊景點介紹
˙閱讀後山--美麗的東海岸風景(五)東海岸的原民節慶


閱讀後山--美麗的東海岸風景(一):東部海岸風景區之沿革歷史與地質地形


延續上次主題「中國精緻陶瓷文化」系列報告,數月前參與的職訓局課程結訓前,又完成了一份老師指定必須上台做簡報的報告--「東部海岸風景區報告」(East Coast National Scenic Area Report)。為了完成這份報告,我與班上所有同學一樣,上網蒐集資料,將之彙整與編輯。

我秉持著資源取自網路,再以非營利與學術研究的方式,將之分享出去的原則,Po至自己的網誌,與大眾共享資源。



「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處」成立於民國77年
「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改制更名於民國84年


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位於花蓮、台東縣的濱海部份,東至海平面20公尺等深線,西達台11線公路目視所及第一條山稜線,綿亙於海岸山脈東側以及太平洋之間;南北沿台11線公路,北起花蓮溪口,南迄小野柳風景特定區,擁有長達168公里的海岸線。此外,還包括秀姑巒溪瑞穗以下泛舟河段,以及孤懸外海的綠島。總面積為41,483公頃,其中陸域面積25,799公頃,海域面積15,684公頃。

本國家風景區在地形上、生態上、景觀上有其得天獨厚之處,可享受賞景、泛舟、賞鯨、潛水之樂,加上豐富的原住民、史前文化,共同交織出東部海岸的迷人風華。

沿革歷史

  • 民國76年,行政院根據觀光局研提之計畫,核定東部海岸地區為國內第2座國家級風景特定區;並核示觀光局成立管理處,專責開發建設及經營管理工作。
  • 民國77年,觀光局成立「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處」,積極展開規劃建設與經營管理工作。
  • 民國79年,行政院核定將綠島納入本特定區一併經營管理。
  • 民國84年改制更名為「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地質地形
東部海岸地區是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碰撞後,引發之陸生運動所形成的陸地,加上河流及海浪之侵蝕作用,陡起陡落的山巒與峽谷,曲流、河階等地形;在海岸地區則雕鑿出變化多端的珊瑚群礁和海蝕地貌,構成磅礡動人的地景。

由火山島弧推擁而成的海岸山脈,為呂宋火山島弧北延的部分,由島弧安山岩質岩漿凝固而成的中新世至上新世火山岩與含火山源的海相沉積岩所組成不僅火成岩的地質結構異於中央山脈,其地形更是險峻中帶著靈氣,地理景觀獨特秀麗。


花蓮溪到卑南溪間的花東海岸,則分佈有海岸階地、沙灘、礫石灘、礁岸、離岸島、海岬和海蝕平台、海蝕洞、海蝕溝等海蝕地形,並在板塊持續擠壓的影響下,陸地隆升,地形相當發達。


  • 珊瑚礁海岸地形

東海岸的小野柳、三仙台、大港口及石梯坪等地,都可見隆起的珊瑚礁岸。珊瑚礁岸是生在水面下的珊瑚蟲遺骸堆積而成,在東海岸,多分佈在火山集塊岩周圍,並隨著陸地的上升作用,抬升到現今的海岸位置。




  • 凝灰岩海岸地形

距今400萬年以前,火山活動劇烈,爆發性的火山活動,常將粗、細岩塊和火山灰吹灰空中,落下後沉積於陸上或海中,形成火山碎屑岩,其中細粒的火山灰沉積之後即形成凝灰岩。在石梯坪地區的白色海岸級是凝灰岩海岸,在這些凝灰岩層中,還可見到火山灰沉積時,與水作用所留下的痕跡。


  • 岩岸地形

東部海岸山脈的岩層,主要有礫石層、砂頁岩互層以及安山岩質的火山岩等,部分地區由於岩質堅硬,形成高聳的山峰和陡立的海崖。強烈的波浪經年累月衝擊海崖,蝕出了海蝕凹壁,再繼續發育,逐漸形成海蝕平台或岩台等岩岸地形。


  • 礫岸地形

海灘的沉積物,如果是直徑大於2毫米的石礫,就稱為礫灘或礫岸,如三仙台的海岸。這些礫石,大部分是由斑狀安山岩構成的鵝卵石,小部分是石灰岩礫石。一般來說,像暴浪一類的高能量波浪,常是造成礫灘的環境背景。



  • 砂岸地形

海灘的沉積物,如果是疏鬆的沙粒,即稱為沙灘或沙岸。東海岸的磯崎灣(如圖)即是典型的沙岸,磯碕海灘擁有長達3公里長的細柔沙灘,冬季漲潮時海底沙石湧上呈黑色,待夏季潮退即呈現出一片金色沙灘,是一處適合水上遊憩活動的地方,目前已開發為海濱遊憩區。

~待續~

延伸閱讀<閱讀後山--美麗的東海岸風景>系列:
˙閱讀後山--美麗的東海岸風景(一)東部海岸風景區沿革歷史與地質地形
˙閱讀後山--美麗的東海岸風景(二)北回歸線與豐富的動植物生態
˙閱讀後山--美麗的東海岸風景(三)史前文化遺跡
˙閱讀後山--美麗的東海岸風景(四)東海岸必遊景點介紹
˙閱讀後山--美麗的東海岸風景(五)東海岸的原民節慶



2012年11月18日 星期日

中國精緻的陶瓷文化(三):故宮典藏的陶瓷欣賞




北宋    
汝窯 青瓷無紋水仙盆
6.9公分,橫23公分,縱16.4公分,口徑 23 公分,
足徑 19.3X12.9 公分,重670 公克

PS. 此乃故宮鎮寶之器,全世界只有兩件。過去製瓷過程,成品若有裂痕乃屬正常,無裂痕則是為瑕疵品。過去的瑕疵品,變成今日之稀世珍寶!

南宋    
龍泉窯 青瓷鳳耳瓶
25.5公分,口徑9.4公分,足徑9.6公分,重1270公克

明永樂    
青花人物扁壺
29.7公分,口徑 3.6公分,足長 12.0公分,足寬 8.0公分

明代永樂開始,青花瓷器裝飾擺脫了元代繁複細密手法,注重留白的視覺效果,白地青花更顯其清麗風格,世稱明代官窯「永樂人少」,此為永樂官窯中無論釉色、繪畫都極為精妙的一幅山水人物圖畫。


明成化    
鬥彩雞缸杯
4公分,口徑8.3公分,足徑 3.7 公分

清乾隆    
粉彩開光花鳥雙連瓶
20公分,最寬 8.2公分,口徑 4.2公分,底徑 5.9*2.8公分

資料參考來源:
故宮博物院
台灣大百科全書

附註:<中國精緻的陶瓷文化(一)至(三)>系列文章內所有圖片皆下載自網路,作為報告之用,現上傳個人非營利之網誌與大眾分享。若仍有侵權請告知即刻刪除。

延伸閱讀:
中國精緻的陶瓷文化(三):故宮典藏的陶瓷欣賞
中國精緻的陶瓷文化(二):陶與瓷
中國精緻的陶瓷文化(一)